洪湖市2025年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与经验交流分享会的热潮虽已褪去,但分享者们带来的真实的故事、生动的案例,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用脚步丈量社区、用真心服务群众,呈现社区工作者来自实践、源于探索的“小创新”“微改革”,继续来看《洪湖社区风采》专栏。
跑马路社区:
以 “梯” 为桥,叩响万家灯火
——从加装电梯看社区工作者的“民生密码”
清晨,78岁的张奶奶扶着斑驳的栏杆步履蹒跚,傍晚刚下班的小李拎着菜望着六楼轻轻叹气。这是洪中教工小区210户的日常。这个42%的住户都是高龄老人的的小区,当加装电梯民意表送上门时,薄薄纸张却掀起了千层浪。

从那天起,我们社区工作者踩着老楼的台阶,开启了一场关于“民生温度”的攀登,今天我想分享的,不是“电梯装好”的结果,而是在攀爬每一级台阶时,我们探寻到的社区工作“民生密码”。

我们组建3人专班,带着笔记本在楼里“泡”了整整三天:在家的居民,我们敲门坐下聊;外出工作的,算着时间打去电话。我们不问“同不同意装”,只问“你担心啥”“你希望怎么装”。

社区工作从来不是急着“解决问题”,而是先“看见问题”。当我们丈量台阶、摸过栏杆、听进抱怨与期盼后,那些“反对者”就成了需要被理解的“自家人”,零散意见也绘成了清晰的“民情地图”。
第一个民生密码:
基层治理的根基,永远在脚下的泥土里,在看得见的需求中。
过去开协调会,常是“楼上要方便,楼下说影响”,最后不欢而散。这次我们换了个法子:把会议室搬到楼下的空地上,摆上十几张小板凳,大家围坐成一圈,像街坊聊天一样开“茶话会”。

针对采光争议,我们邀请设计师现场调整电梯井位置,推出最优方案,保留70%自然光照;面对费用分歧,牵头制定“分层承担”标准,高楼层多担、低楼层少付。每周末召开“楼道议事会”,把施工方、设计师请进楼里,用三维效果图演示施工流程,当场解答噪音、工期等疑问。

一场场板凳会开下来,反对的声音慢慢软了,“我不同意”变成了“能不能这样改”;争吵的邻居慢慢笑了,“各护各的理”变成了“咱一起想办法”。一个月后,12户居民在优化方案上签下了名字。
第二个民生密码:
基层治理的智慧,在于把对立变成对话,用真诚换真心,让共识在唠家常里生长。
我们牵头成立了“楼栋自治委员会”,12户居民轮流当“电梯管家”,每日巡查维护、每月公示费用;共建“电梯使用基金”,每户年存300元应急,困难住户还可申请缓交。如今电梯里,清晨满是邻里招呼声,傍晚家长们聊起学校趣事,昔日陌生邻居也变成了“电梯熟人”。




第三个民生密码:
基层治理的归宿,是让“解决一个问题”变成“生长一种能力”,让社区从“陌生人社会”变回“熟人社区”。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故事,小到只是几级台阶的距离,却装下了全小区的期待、邻里的温暖与社区干部的为民初心。



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蹲点”“唠嗑”“跑腿”和“脚印刻楼道,心放居民中”的坚持。最好的社区工作,不在文件口号里,而在每扇敲开的门、每张舒展的笑脸、每级被岁月磨亮又焐热的台阶里。
这“民生密码”其实很简单:
把群众当家人,把问题当家事,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用机制凝聚合力。
这,就是社区工作的初心,更是基层治理的真谛!
分享人:廖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