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市2025年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与经验交流分享会的热潮虽已褪去,但分享者们带来的真实的故事、生动的案例,仍让我们记忆犹新。即日起,开设《洪湖社区风采》专栏,陆续呈现社区工作者来自实践、源于探索的“小创新”“微改革”,这都是他们用脚步丈量社区、用真心服务群众的生动注脚。
朝阳社区:
用“微治理”点亮老社区新生活
朝阳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片区,长期以来面临房屋陈旧、管网老化、道路破损、设施落后等诸多难题。问题千头万绪,要从何入手呢?我们决定,就从居民天天抱怨的“小事”做起,用“微治理”改出社区新面貌。
第一招:把组织建到楼门口
老社区治理,光靠社区几名工作人员,根本跑不过来。关键是把人组织起来。
我们构建了“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将整个社区划分为若干微单元。党员中心户就住在楼里,邻居有什么困难,他们第一时间就能掌握。比如电力小区停车难问题,就是通过党员中心户上门摸排最终得以协调解决,新增12个车位,顺利化解矛盾。


我们还积极发动老邻居、退休同志,组成了6支志愿队伍,他们人熟地熟,调解纠纷、清理楼道都特别管用。去年成功调解漏水、宠物扰民等小事20多件。
第二招:板凳会上听真心
居民觉得“说了没人听”,就没有积极性。我们就把会议开到小区凉亭、楼栋门口,举办“板凳会”,让大家围坐一起、畅所欲言。一年来,共召开了44场板凳会,收集了390条建议。小到修一扇门,大到添几张椅,做到事事有回应。居民发现“说了真管用”,积极性更高。




居民提出的问题,我们尽量“不过夜”解决,酒厂宿舍下水道反味,当天联系施工,三天解决;老人们需要活动桌,一周内协调了四张石桌安装到位;弱电线杂乱如蛛网,我们协调电力、移动等部门联合整治,一个月全部理顺。居民笑着说:“抬头终于能看见蓝天了!”


全年390条意见,368条当场回复,回复率达94%——我们真正做到了言出必行。
第三招:微更新,精准改
老旧小区空间有限,不能追求“高大上”,而是要精准发力,把每一分投入都花在刀刃上。
我们首先推动“拆围清障”,打通片区13个小区的隔阂。起初居民担心安全问题,我们耐心解释:“墙拆了,消防车进得来,人行道也更通畅。”最终大家同意拆除105处违建、330米围墙,腾出375平方米公共空间。建设了健身跑道、口袋公园、电动车停车区等,既美观又实用。

维修前

维修后

维修前

维修后
针对管网老化等问题,我们推进“微更新”,实施雨污分流、供水、燃气、强弱电等管网改造,彻底解决了水压不足、水质差的问题;利用腾退空间建小型停车场、口袋公园,居民捐赠旧家具摆进休闲区,既省钱又有家的感觉。

维修前

维修后

维修前

维修后
在11个小区内增设休闲座椅、健身器材;退休党员陈爹爹甚至自掏腰包,将闲置房间改造成“红色议事厅+活动室”,成了居民最爱去的小据点。


第四招:微服务,暖到心坎上
服务必须融入日常,紧紧围绕“家门口的幸福”展开。
我们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地,建设了实践站、口袋公园、日照中心、健身跑道和卫生服务站等六大便民服务点。




日照中心为38位独居老人提供健康监测,每周组织太极拳教学,吸引20多位老人参加。重阳节茶话会上,87岁的张奶奶动情地说:“你们比儿女都想得周到!”
周末公益课堂为45名孩子提供作业辅导,暑假增设手工课。孩子们的作品装饰了广场,家长也特别满意。
我们还联合妇联、红十字会开展健康讲座、手机使用培训、应急演练等,年活动时长超300小时,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服务。


逢年过节也不闲着:端午包粽子、中秋猜灯谜、重阳办汇演,去年8场活动吸引超600人次。中秋茶话会,大家主动分享改造变化,还提出了12条管理建议——真正体现了“活动聚人气,人气促共治”的良性循环。
第五招:微力量,大家一起来
辖区单位主动拆墙腾地,党员积极下沉认领“微岗位”,三个月解决民生问题35件。普通居民也踊跃参与,清理车棚、疏通管道,把“社区事”当“自家事”。
回过头看,朝阳社区能旧貌换新颜,并没有什么高深秘诀,靠的就是:
心贴得近:板凳会上听真话,把小事做实,赢得信任;
事抓得准:紧紧围绕居民的急难愁盼开展工作;
人动起来:党员、群众、单位全面参与,让社区事成为大家事。
让老社区焕发新活力,让居民在家门口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分享人: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