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洪湖水浪打浪》
唱响了洪湖的鱼米之乡
更唱出了几代人的红色记忆
如今,这座依江伴湖的水乡之城
正以生态为纸、文化为笔
书写着一幅“红绿相融”的
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一湖碧水,一曲红歌
洪湖,湖北第一大湖、全国第七大淡水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更多人知道洪湖,是因为那部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和那段刻进民族记忆的旋律——“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这里不仅是“歌里的水乡”,更是革命的沃土。作为湘鄂西苏区首府、红二方面军的摇篮,洪湖拥有革命历史遗迹123处,红色基因深植于每一寸土地。生态与人文在此交汇,塑造出洪湖“红绿交融”的独特气质。
2025年8月13日,省委书记王忠林在洪湖调研时强调,洪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洪湖赤卫队》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要坚持高标准制定环洪湖旅游规划,把红色文化旅游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水平。要在构建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洪湖,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五大工程,重塑水乡新貌
规划引领,绘就发展蓝图:《(环)洪湖旅游目的地战略策划及产品规划(2025-2030年)》初稿已完成,围绕“一核一环两区多组团”格局,洪湖旅游发展有了清晰路线图。
生态筑基,重现大湖美景:通过持续开展生态治理,完善渔家景观、湿地观鸟等配套设施,洪湖正努力重现“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的生态美景。
交通贯通,串联环湖美景:宦子口桥今年8月已经通车,实现洪湖与监利跨渠贯通。30公里环洪湖健康游步道提升结合马拉松赛事,打造最美环湖风景道。
文旅融合,打造实景演艺:以洪湖革命历史为蓝本的实景演艺正在筹划中,打造高水平“洪湖赤卫队”演艺集聚区,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红色引领,激活古老街区:以瞿家湾红军街为核心打造4A级景区洪湖赤卫队红色文化旅游区,8月底通省级资源价值评价,进入创建阶段。通过充实管委会力量、做实平台公司,破解老街运营难题,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区。
多元融合,产业升级进行时
洪湖打破传统观光模式,推动文旅与多产业深度融合:
文旅+农业:依托“中国莲藕第一市”优势,聚焦珂里、李桥、土京、铁牛、洪湖、杨嘴等村,打造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事体验区、渔文化体验区;
文旅+教育:深耕红色研学,建设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移动思政课教学点,开展标准化授课、人才培育,推出红色研学线路,争创省级研学旅行基地;
文旅+体育: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全力筹备、举办环洪湖马拉松赛事,持续推出垂钓、桨板等赛事,建设水上运动、环湖自行车等赛事基地;
文旅+康养:以悦兮温泉为引擎,发展健康度假产品,在乌林村、黄蓬山等谋划开发三国小剧场项目,联动电商产业园,打造“温泉+三国+电商”组合产品;
文旅+商业:建设“一河两岸”夜间文旅消费集聚街区,打造“藕汤一条街”、文创集市、演艺街区、民宿聚落,点亮“洪湖不夜港”。
同时,洪湖着力完善旅游要素:评选“洪湖十佳旅游餐馆”,打造特色民宿,开发“洪湖好礼”文创产品,建设智慧文旅平台,全面提升游客体验。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洪湖文旅仍面临诸多挑战:规划引领不足、红色资源利用不深、水乡特色开发不透、服务配套滞后、运营管理分散、品牌效应未显等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有资源,但缺亮点;有品牌,但缺王牌。”洪湖市文旅部门坦言,“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全国标杆
洪湖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时间表:
2025年底:完成基础设施升级,重现大湖生态美景;
2026年底:完成业态升级,做强核心产品;
2027年:实现品牌升级,建成全国知名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洪湖,不只有浪打浪的水声,更有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澎湃潮声。从这里出发,一幅红色为魂、绿色为底、产业为脉、体验为桥的旅游宏图正在缓缓展开。
未来,洪湖将继续做好“融合”这篇大文章,努力成为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典范,让“洪湖岸边是家乡”真正成为每个人心中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