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行驶在洪监高速上,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区如画卷一般徐徐展现,每一处着墨都令人欢欣鼓舞:一片片麦浪涌动的田野,一处处希望迸发的特色产业,一个个秀美整洁的村庄……把沃野变成了令人向往的诗意田园。
循着时间的轨迹,回顾几年来大同湖管理区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看到,在区两委的带领下,昔日的荒湖草滩、血吸虫病的冲窝子已不复存在。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工农并重,路宽、景美、水清、岸绿、人旺、业兴的繁荣城镇。
兴产业、建城镇、树新风,大同湖管理区在新的历史节点,正踏出建设美丽乡村的铿锵足音。
一、产业壮骨,打牢发展基础
经济,是发展的基础要素。经济振兴是建成美丽乡村的先决条件,产业兴旺则是经济振兴的必然要求。对于乡镇来说,产业,必须列在首位,是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要素。
相对于城市来说,乡镇地域小,资源缺,人口少,如何才能打破制约实现发展?
大同湖管理区给了我们以启示:聚焦产业集成,汇聚发展合力,作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高质量文章。
“十三五”以来,大同湖管理区党委扩大工业园范围,新增工业园区1000亩。通过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在盘活现有工业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內孵外引”做得有声有色:
投资2000万元的欣利纤网落户工业园区,投资2800万元的大同化纤即将投产,还有新签约的三家规模以上企业即将开工建设……这些企业的落户,成为大同湖管理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复兴纸板”、“明星医疗”“宝灿卫生用品”、以及“三宏、恒品源”一大批企业生产火热经营火爆,焕发勃勃生机,不断给管理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百业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厚了“家底”,强壮了“筋骨”,更明确了思路。
几年来,大同湖管理区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提出“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企业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摒弃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全力做好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
——详细规划现有耕地、林地、鱼塘,形成东片鳜鱼专养,中片螃蟹专养,西片鱼鳖混养、青鱼专养、葡萄种植、无花果种植等为主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产业结构。
——大力实施“三乡工程”,鼓励支持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创办了一大批家庭农场,带动周边的高效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按照“因地制宜、效益兼顾”原则,以海沟社区同辉生态园、“红珍映日”无花果种植基地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5000亩的观光休闲旅游业发展,全力打造洪湖田园综合体。
——以发展名、特、优、新高端品牌为方向,着力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培植了“世元鳖龟”“活水乡田虾蟹”“荣成蔬菜”等新型品牌经营主体。同辉生态园被授予“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
如今,大同湖管理区实现了粗犷型农业向精细化农业、专业化农业的跨越。
二、城建强体,夯实民生保障
沃野千里地生金的大同湖管理区,有项目建设凝聚的信心,有苦干实干锻炼出的恒心,有精工细作培养出的耐心。
但归根结底,最能体现这座城镇精神的,还是干事创业的决心。“十三五”时期,大同湖管理区擘画了建设“干净、整洁、有序、宜居”新城的小康蓝图,按聚集提升、搬迁撤并、特色保护、城乡一体的思路,锚定了建设“美丽乡村新样本”的奋斗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同湖管理区上下一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全力推进城镇建设。
抓牢“清”“拆”二字,以大规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吹响建设美丽乡村的冲锋号。
数据显示,五年来,全区清理垃圾60吨,硬化面积2800平方;拆除危旧空心房25间725平米;拆除违建838平米;清理垃圾1509处,清理沟渠17900米,治理“乱堆乱放”668处,硬化道路3500米。争取资金新建标准公厕10座……
巷道里的柴堆、粪堆、垃圾堆、杂物堆消失了。违章建筑被拆除了,巷道变平坦了、变宽了、变靓了。家家门前有了统一配发的垃圾桶……
以“改”“建”二字,唱响了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乐章。
行政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综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艺社区、农贸市场(二期)、农资市场,一座座市政建筑拔地而起;中干渠路、农艺路、健康路,一条条老路换了新颜……老旧城区,改!村居环境,改!村庄排水,建!社区配套,建!
下笔劲、落笔细。“十三五”的建设让大同湖管理区实现了自我超越:
全区电力充沛,变电站总容量2万KVA,备用线路完备;供水充足,建有日供水能力达7千吨的自来水厂一座,全区安全饮水全覆盖;医疗条件良好,有二级乙等医院一家,是武汉中南医院合作医院;教育事业发达,有中、小学校5所,师资力量雄厚。
如今,城乡之间隔阂渐消,乡镇居民也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过去的成绩令人振奋,但这,并不是终点,而是更高台阶的起点。“十四五”时期,大同湖管理区有着新的规划与目标:
纵深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争全面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彻底治理河岸“四乱”,打造最美岸线。深入开展禁鞭禁香及建筑扬尘、油烟等污染治理,全面降低各类空气粉尘污染和各类噪声污染。持续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全面提升社会各方造林积极性。巩固完善民政工作机制,持续加强基层民政服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大力推进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未来的蓝图展现在眼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同湖管理区必将向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不断迈进。
三、文化塑魂,汇聚发展合力
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是所有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家园。不仅要有让居民“身有所栖”的粉墙黛瓦,更要构筑起汇聚民心、民力的精神之家。
汇聚民力的前提是汇聚民心。只有居民幸福了,才能激发出干事创业的不竭热情。大同湖文化底蕴厚重,是全国“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之乡”,如何打好这张享誉全国的文化牌?
大同湖管理区给出了标准答案:
先让居民乐起来。为了丰富全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大同湖管理区建立诗词楹联协会、戏曲协会、腰鼓队二十余支。闲暇时间,老中青“诗人”时不时笔会茶话会文思泉涌;中老年戏曲达人动不动就“斗嗓子”、“斗中气”各不相让;大妈们青年们翩翩起舞争奇斗艳风雨无阻……
同时,为了打好文化“阵地战”。随着“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开展,全区实现了文化广场全覆盖,群众茶余饭后锻炼娱乐有了最佳场所。
如今,穿行在大同湖管理区的街道中,一面面文化墙、一张张宣传牌,一幅幅五颜六色、图文并茂的“道德画”,将一座座“冷冰冰”的墙体变成了传播文明的窗口、教育群众的阵地、美化家园的“活教材”,用“道德画”的“音符”奏响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强音。
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十四五”时期,大同湖管理区还将继续巩固完善文化活动阵地:
——建设好洪湖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阵地。创建申报省作家协会创作基地,把基地作为窗口,宣传大同湖的发展成果、风土人情、资源禀赋,地方特色;继续抓好“农家书屋”的建设,完善设施,增加图书科目和数量;在文化中心建设一个“知青文化、农垦文化”陈列馆,宣传农垦艰苦创业的精神。
——提升文艺创作活力。支持诗词协会、楹联协会等协会开展文艺创作活动,力争多出精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农场各行各业取得的成绩。
——创建全国书法之乡。支持书法协会开展工作,培养一批书法人才,推出一批高水平的书法作品,力争2021年申报成功“全国书法之乡”,为农场文化繁荣发展再添新名片。
——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十星级文明农户”占比由“十三五”期间的10%提高到20%。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示范户评选,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庭院”评选,培育淳朴民风、树立良好家风、升华文明乡风。
乡村美不美,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美丽乡村的题中之意。
过去的几年,大同湖管理区以经济建设为突破口、先手棋,撬动乡村美丽生态、美丽城镇、美好生活的良性发展循环,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
未来的几年,让每寸土地物尽其用,让每个村庄鲜活起来,让每一个居民参与其中,共享城镇发展成果。大同湖管理区正在进行的实践,更让我们看到了这片大美之乡的深厚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