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戴家场镇柴林村通过创新的“村级开庭”模式,运用“五步工作法”,成功解决了一起长达12年的土地承包纠纷,为当地平安乡镇建设增添了新的范例。
该纠纷起源于2013年,柴林村一组经镇政府协调,将一处田地流转给某公司的陈某宝,承包期10年。但因经营不善,公司两年后单方面毁约。随后,村委会将剩余8年经营权承包给胡某华。然而,2022年陈某宝对胡某华的承包权提出质疑,声称土地不再流转,并多次前往镇政府和市信访局上访。尽管镇派出所、综治办等部门多次协调,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戴家场镇综治办于2023年3月启动“村级开庭”机制。在柴林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场特殊的调解会拉开帷幕。由府场法庭法官、镇司法所调解员和驻村律师组成的调解合议庭,在庄严的国徽下,对这起纠纷进行公开审议,吸引了40余名村民代表现场旁听。
在庭审过程中,各方证据被一一公开。村委会出示了2013年村民代表大会签字记录及土地流转批复文件,胡某华提供了承包合同和租金缴纳凭证,而陈某宝则拿出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证,坚称该地块为个人承包地。针对争议焦点,法官现场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师通过卫星地图证实该地块属于村集体机动地,不在陈某宝家庭承包范围内。
随后,法官、村官、民警三方联动,从法律、情理、警示等多方面进行疏导。法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释法,村官讲述胡某华承包期间对村庄的贡献,民警则对陈某宝此前的不当行为进行严肃警示。
在此基础上,合议庭提出了一个兼顾各方利益的调解方案:胡某华承诺优先雇佣陈某宝,保证其年保底收入2万元;村委会从集体收益中划拨2亩塘堰供陈某宝发展养殖;镇农技站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培训。该方案经现场43名村民代表举牌通过,陈某宝也点头接受。
最后,法庭当场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至此,这起长达12年的土地承包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双方当事人均表示满意,村民代表们也对这一创新调解方式纷纷点赞。此次成功调解,不仅化解了矛盾,也为戴家场镇的基层治理和平安乡镇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