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荆州市减灾委办公室发布5月荆州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据分析预测,5月冷暖气团较为活跃,降水增多,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多发,需防范上述灾害性天气给交通运输以及工农业生产、民众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5月,荆州市进入汛期,各类自然灾害也进入多发频发期,做好自然灾害研判和防治工作尤为重要。据报告分析,当前,荆州市江河来水基本平稳,但仍存在集中强降水过程导致洪涝灾害的风险,需防范短时强降水造成的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各地要抓好各类隐患排查整治,夯实主汛期安全基础。城区要及时检修排水设施,做好防涝排渍准备工作,山地丘陵地带要重点防范突发的“砣子雨”导致的山洪灾害,提前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准备工作。
目前,荆州市重点森林防火期结束,森林防灭火工作转入常规防控阶段。但5月气温回升明显,仍需加强阶段性晴好天气和节假日背景下的森林火险管控。各地需继续加强森林火灾隐患排查和防火巡护,严防人为因素诱发森林火灾。
荆州市减灾办相关负责人提醒,各地要加强强对流天气防范措施,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防止出现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与此同时,5月是夏收夏种关键期,各地农业部门要指导农民避开强对流天气,防范强降雨和五月寒等恶劣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记者佘海艳 通讯员李蓝影)
荆州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准备工作
记者从5日召开的荆州市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今年汛期气候年景偏差,旱重于涝,长江中下游发生干旱灾害可能性较大,主汛期荆州市总体高温少雨,区域性干旱和阶段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风险较大。
今年以来,荆州市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不动摇,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各项水旱灾害防御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荆州市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水旱灾害防御责任体系,拧紧压实全节点、全过程责任链条,修订完善预案,充实补充防汛物资,进一步调整充实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提高相关人员履职能力和业务水平。
目前,荆江大堤观音寺闸、长江干堤王家巷闸和荆州市长江陡坡闸除险加固工程3处明口工程已基本完成复堤;监利半路堤泵站拆除重建,公安淤泥湖泵站改造工程达到安全度汛要求。81座水库大坝、340公里堤防工程已完成白蚁普查,发现白蚁隐患249处,均已整治完成;荆州市34处(类)隐患已完成整治27处,其余7处5月底前完成整治;8处水毁修复项目和48处抗旱项目已全部完成;荆州市闸站均完成维修养护和试运行;114座水库完成测报测试;松滋、石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完成检修养护;168个水文自动监测站点和28个人工监测站点已落实报汛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