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兵三十万的河湖港汊
“破产闹革命”的壮志豪情
一枚字迹模糊的赤色铜币
承载着怎样一段红色传奇
探访洪湖鱼米乡
回望革命来时路
11月2日21:20
CCTV-7国防军事频道
《军迷行天下》播出
洪湖铜币的故事
洪湖赤卫队的故事,发生在湘鄂西根据地。这块位于湖南、湖北两省交界的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割据范围最大的三块红色根据地之一。
《军迷行天下》节目组此次探访的洪湖革命根据地,就是湘鄂西根据地的中心。当年的洪湖革命根据地,包括今天的洪湖、监利、沔阳等县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
位于洪湖市的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创建于1963年,收藏了七千多件历史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八件,而吸引节目组来到这里的竟是一枚小小的钱币。
这枚直径3.5厘米,厚4毫米,重25克,由两枚旧铜币焊接模压而成的铜币,因时间久远,部分字体模糊,很难辨识,在研究人员拓印处理下,它的详细面貌才得以显现。
铜币正面主图为实心五角星,上方是革命口号“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下方为铸造纪年“一九三一年”,其背面则刻有“湘鄂西省政府造”等纹样。
根据这些纹样,结合党史资料,这枚铜币应为成立于1931年的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所造。
根据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介绍,在已发现的同时期文物中,这枚铜币仍属孤版。
这枚铜币
具体什么时间开始发行?
发行的范围有多大?
市场流通量有多少?
一切都还是一个谜
货币的本质就是政权的信用,要了解货币的来龙去脉,自然要从发行货币的政权开始。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节目组来到了洪湖市戴家场镇。
刘胜的爷爷叫刘绍南,别名刘自棠,1903年出生在戴家场镇的一个家境殷实的地主家庭。
光绪元宝是清光绪年间的流通货币之一,由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银元和铜元,之后各省纷纷效仿,刘胜手中的铜元正面为光绪元宝,外缘上为满文及户部。
1924年,勤奋好学的刘绍南考入当时的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求学期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关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刘绍南逐步树立起改造旧社会的雄心壮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受党组织派遣,刘绍南回家乡发动和领导工农革命运动。
根据八七会议精神,1927年9月10日,遵照中共湖北省委和鄂中特委的指示,刘绍南等率领农协会员25人和农民群众约300余人,在戴家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秋收暴动,打响了洪湖地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暴动胜利后,戴家场乡迅速恢复农民协会,组建赤色游击队,成立洪湖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沔南戴家场乡苏维埃政府。戴家场暴动的成功,鼓舞了广大人民的革命斗志,沔阳县的周何湾、白庙、傅家湾等地以及滨湖各县相继进行了武装暴动,推动了许多小块根据地的建立。
彭爱新的爷爷就是洪湖地区家喻户晓的革命烈士彭国材,洪湖游击大队的第一任大队长,也就是歌剧《洪湖赤卫队》中赤卫队队长刘闯的原型。
在洪湖地区的游击斗争中,游击队员们以芦林为房、船板为床、菱角为粮,利用河湖港汊交错、芦苇丛生的有利地形,总结出了“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的游击战术。至1929年8月,洪湖游击总队正式组建。
在监利和洪湖一带,纵横五六十里,洪湖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红色金融体系也随着革命浪潮逐渐成长起来。
红妆木窗,杂草丛生,在这条繁华褪尽的老街上,如果没人介绍,谁能看出眼前的老屋曾是当年的沔阳县苏维埃政府农民银行的所在地,洪湖根据地最早发现货币的金融机构之一。
作为湘鄂西根据地的革命中心,国民党反动派对洪湖苏区这里的革命势力尤为忌惮,军事上着力清剿,经济上更是实行铁桶般封锁。在重重困难中,为支持和保障前线部队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脉、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根据地人民的物资供应,洪湖苏区想方设法开展经济建设和经济斗争,监利县苏维埃政府和沔阳县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3月左右,率先发行了自己的货币——信用券,沔阳县苏维埃政府发行油印纸币沔阳县苏维埃政府信用券,面额有壹圆、伍角、贰角、壹角四种。
印刷简陋的信用条有力地支持了当时的革命浪潮,到1930年10月上旬,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成立,随后组建湘鄂西联县农民银行总行,金融机构和货币体系进一步完善,各县原有的银行改组为分行,接受总行的垂直领导,各区还设立的支行和兑换所,收兑了各县金融机构已发行的信用券等货币,统一发行货币流通于以洪湖根据地为中心的二十四个县市。
在各级银行的支持下,到1931年,湘鄂西根据地内经营生活用品的消费合作社就多达一百三十多个,农业、渔业等生产合作社也有了贷款经费保障,不断添置农具、渔具,粮食、捕鱼等产量大幅提升,群众收入也随之增加,金融的资金供给与融通在其中无疑起了十分重要的辅助和支撑作用。
灰墙玄瓦、高垛翘脊,凤点头造型的飞檐伸向长空。在宽不到五米、长四百余米的瞿家湾石板街两旁,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木质结构民房,密集分布着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苏维埃省政府等三十九处革命旧址,发现那枚神秘铜币的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也在这条街道上。
1931年,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湘鄂赣西联县农民银行总行迁址瞿家湾,升级为省属湘鄂西省农民银行后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鄂西特区分行,是这个时期根据地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其流通范围扩大到洪湖苏区及周围的苏区,基本统一了洪湖革命根据地及周围苏区内的货币金融市场。节目组之前在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看到的那枚铜币,应该就和这个机构有关。
洪湖市文联原党支部副书记程康:这枚铜币是在70年代的时候,我市文物工作人员在那个旧址的地板下发现了。我的结论是它是一枚样币,没有发行过。为什么要说它是样币呢,有这么几点原因:一是这个币做工很粗糙,它是用清光绪元宝二十文两枚压模而成,如果说是成批地生产的话没有这种复杂,直接灌铜就行。而且,它这个设计也很粗糙,实物中间有个裂痕,是做模不精细导致的。二是到目前来讲,全国没有发现第二枚,只此一枚,全国文物界和收藏界也是都这么认为的,目前给它定的是孤品一级。所以说我们认为它是个样币,没有成批量地发行过。
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苏维埃政权先后成立了自己的银行,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货币信用体系,先后发行了壹元白竹布币、井冈山工字银元、中央苏区货币等二百多种流通货币。这些红色货币是中国共产党与敌人在政治、经济、金融方面斗争的产物,是红色政权的经济生命线,尽管它们存在的时间和流通地域极为有限,却为保证苏区经济的发展,巩固处于萌芽阶段的革命政权、支援革命战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枚可能没有发行过的孤版铜币,也是红色货币中的一员,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湘鄂西人民顽强奋斗的光辉历程。
九十多年后的今天
洪湖水滔滔依旧
永不过时的是革命先烈
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